在李吉均院士的领导下,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自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秦大河、姚檀栋和陈发虎等3人入选中科院院士,陈发虎等3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檀栋等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近年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自然地理国家重点学科,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策略,通过提高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加大对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考核力度,并将导师的招生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促进学科发展。继2013年勾晓华教授指导的博士方克艳入选全国优秀博士提名奖,2015年陈发虎院士培养的博士勾晓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来,近日获悉,陈发虎院士指导的自然地理学博士黄伟的博士论文《中纬度亚洲年代际-年际尺度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近年来,在陈发虎院士的领导下,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中东亚干旱区的黄土、湖泊和树轮等古气候代用记录方面开展了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并创新性提出:全新世轨道-千年-百年时间尺度上中纬度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湿度变化与东亚季风区呈现出错/反位相的空间格局差异,简称为中纬度内陆干旱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为完善“西风模态”的理论,黄伟博士利用现代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等,证明降水变化“西风模态”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依然存在,尤其在夏季表现最为明显,不仅如此,中纬度亚洲内陆干旱区部分区域的年代际夏季降水与其东部的中纬度东亚季风区和西部的地中海周边地区均呈现出相反变化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对形成该空间格局差异的物理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显示:在地中海以及华北地区存在正异常的高度场,中亚存在一个负异常高度场的大气环流异常配置,这种东西向的大气遥相关配置其实是负位相的环球遥相关(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简称CGT)在欧亚大陆的区域表达,会造成中纬度亚洲内陆干旱区降水的增加,而地中海和华北地区降水的减少。除此之外,CGT正负位相的转换也会对塔里木盆地极端降水变化产生影响:负位相的CGT和50°E-80°E的经向遥相关在中亚地区交汇,使得来自阿拉伯海和北印度洋的水汽绕过青藏高原的东北缘输送进塔里木盆地,造成该地区降水增加。
中东亚干旱区是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干旱区的主体,水资源极度匮乏,生态环境更为脆弱。黄伟博士的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气候变化“西风模态”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完善,尤其对全新世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现象统一到一个物理机制解释下,这对当今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深入理解中东亚干旱区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进一步也为预测该地区未来气候的演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黄伟博士主要从事干旱区气候变化及相应机制研究,博士期间师从中科院院士陈发虎教授和美国阿肯色大学冯松博士,先后开展了“西风模态”物理机制、干旱区水汽来源、高分辨率数据集重建等研究工作。已在JournalofClimate、QSR、GPC、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并参与多项97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
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瑾